和《雪国》的电影质感不同,《湖》的作为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剧情更复杂,人物更充实,画面更具‘’叛逆性‘’。
而我所理解的‘’叛逆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正如标题所言:丑,美与幻灭。
银平因脚之丑陋患上尾随美貌少女的病[也就是跟踪狂,痴汉。]这样以阴沟老鼠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男主角,确实是不多见,也是一种‘’丑恶‘’。
与岛村[《雪国》的男主]这种花花浪子相比,银平的形象更为负面,但是了解其之后,只会同情、怜悯。[基于理性,基于法律,这种行为是不容许的,这里仅讨论其文学性。]
银平童年的创伤,丧父,母亲带起投奔到表姐家。由于父亲溺死于湖中,暗恋的表姐和家乡人认为其不详,各种讥讽,嘲笑,母亲言语上的厌恶,也正是人性的丑恶加诸于幼儿。
银平丑陋的脚,多次提及‘’如猿猴般‘’,像父亲配不上美貌的母亲一样,他也为之深深自卑,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美貌少女,美好事物的原因之一,人总憧憬自己所不具有的东西。
二战的丑恶。二战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战后的凄惨与悲哀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湖》没有详细描述,不过参战又死里逃生的人精神和心灵应更为敏感,紧绷。而银平参加了二战,在东京第一次大空袭前,一个娼妓把一个婴儿留在银平借宿的家门口并附信说是银平的孩子。“纯粹是恶作剧啊”,即将奔赴战场的银平只得把那个婴儿放到小胡同人家的后门。“被银平抛弃了那孩子才真正成了弃儿”从战场回来的银平常常苦恼于这个孩子的幻影——“幼子用圆乎乎的巴掌使劲拍打自己的额头”。在痛苦自己成为弃儿的同时却用自己的手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弃儿这是银平的悲哀所在。弃儿情结所促成的负罪感造就了银平内心的另一种“丑陋感”。
银平因为“丑”而悲哀,渴望美的事物来弥补内心因为“丑”而产生的自卑。这正如银平自己所说的“肉体部分的丑陋因憧憬美而哀泣”,“丑陋的脚追逐美女”是“天国的神意”。
《湖》一大特色,美貌的少女。不管是银平的初恋表姐弥生,开头拥有优美声音的澡堂女,还是跟踪的三个少女:玉木久子,水木宫子,町枝,都是美好又美貌的。[日本迷恋美貌少女的情结挺变态的]
玉木久子是银平跟踪的第一个美貌少女,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黄金成为了银平的女友。[久子可能是少女的虚荣心或者对年长男子的好奇??大胆猜测]久子好友恩田信子揭发师生恋,以银平被革职告终。
这也是银平追求美的过程中受到现实沉重的一击。
水木宫子,青春年华委身于年近七旬的有田老人,然而这样悲惨的背后,值得玩味的却是有田老人近乎病态的对从年轻女子身上找寻母性,"母亲的味道"。这也是川端康成对于女性的久久眷恋。作为川端的精神特征之一,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性懦弱的恐惧或人生无常的悲哀。
《湖》中最纯净美好的少女,町枝,像《雪国》中出现的叶子,被寄予纯洁美好化身的"天界圣女"。宫子认为其是幸福的,而町枝却坦言自己不幸福,这样的矛盾或许体现了川端笔下转瞬即逝的美,没有人可以永远幸福,也没有永恒的幸福。
银平追求町枝失败的晚上遇上了一个"丑陋的女人",他也体验到"被跟踪"的滋味,可这并不是他所要的。
结尾,银平被石子打红了脚脖子更是体现了寻求美过程的幻灭。他期待美的救赎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突破了伦理纲常,突破了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感情,然而这种感情带来的不得善终的后果,带来了"丑"宿命感的痛苦和寻求美的幻灭。